在现代建筑体系中,防火漆作为一种重要的被动防火措施,其作用不言而喻。其中,水性防火漆因其易施工等特性,日益受到市场青睐。然而,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,尽管国家与行业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和规范,水性防火漆的标准化施工在具体项目落地过程中,却常常陷入有标难依,有准难循的困境。这道理想蓝图与现实操作间的鸿沟,已成为制约其防火效能充分发挥的瓶颈。
理论上,标准化施工是确保防火漆达到设计耐火能力的基石。标准对基材处理、涂层厚度、涂刷道数、环境温湿度、干燥时间等均有明确且严格的规定。然而,施工现场的复杂性远超实验室的理想环境。标准要求基材表面须清洁、干燥、无油污,以保证附着力。但实际施工中,钢结构表面除锈、除油不行,或混凝土基面存在浮灰、潮湿等问题极为普遍。在紧张的工期压力下,往往差不多就行,为后续涂层的附着力和防火性能埋下隐患。其次,是涂层厚度控制的难题。防火漆的耐火时间直接与干膜厚度相关。标准要求须达到设计厚度。然而,现场多依靠工人经验进行涂刷,厚度均匀性难以保证。偷工减料、以薄充厚的情况时有发生。虽有测厚仪可进行检测,但多为事后抽查,无法实现全过程的实时监控。再者,是环境条件的不可控性。水性防火漆对施工和干燥过程中的环境温度、湿度尤为敏感。标准通常规定在5℃以上、相对湿度85%以下施工。但户外施工、交叉作业、季节变换等因素,使得温湿度控制变得异常困难。为了赶工期,在低温、高湿环境下强行施工,导致漆膜成膜不良、开裂、起泡,防火填料分布不均,严重削弱防火效果。
标准化施工难落实,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项目管理链条上各环节的脱节与责任模糊。设计图纸上可能仅标注采用某某型水性防火漆,耐火能力X小时,但对于具体的施工工艺、验收标准提及不足,未能将标准要求传导至施工端。成本压力下,可能存在以次充好,选择非标或劣质产品的情况。即使产品合格,若与施工方的技术交底不充分,也容易导致产品与施工条件不匹配。这是问题集中的体现点。专业防火施工队伍匮乏,大量施工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,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有限。在包工制等模式下,工人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。监理单位可能对防火漆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,验收流于形式,未能形成监督。防火漆施工完成后的保护常被忽视。后续的装修、设备安装等工序可能对其造成破坏,且缺乏定期的检查与维护,其长期防火性能无法保障。
文章来源于:http://www.tapnbj.com.cn/newsdetail-49197.html